来源:壁下观 作者:瞿暇客
华林寺大殿建于公元964年。北方已是宋太祖乾德二年,闽越一带还在十国之一的吴越治下。就大殿的建筑特点,称之为五代建筑还是名副其实的。这无疑是福州城中现存最有价值的历史古迹,自1958年发现以来,长江以南最古老木构建筑这一桂冠,至今无法撼动。
(大殿从原址向南平移了十几米,和省委大楼一墙之隔。)
(前廊起平暗,殿内露明,金柱升高,空间高敞,是现存殿阁造和厅堂造混合作法的早期实例。)
南方的早期木构数量虽少,却不乏杰作。宁波保国寺大殿和福州华林寺大殿堪称双壁。前者得其精,和《法式》关系密切,后者得其古,保留了晚唐、五代的古老做法。华林寺大殿在官式的基础上还融入了不少闽系建筑的地方特色。12世纪末日本佛寺建筑中流行的“大佛样”,就是传自南宋福建地方的建筑样式。
(奈良东大寺南大门,建于1199年,大佛样的代表作之一。)
(南大门下檐的插栱)
1980年代末,华林寺大殿落架大修,建筑整体向南平移了十几米,被迁到省委大院之外。历史遗迹再珍贵,也不得不屈从于现实。虽然迁离了原址,毕竟还在屏山脚下,今天看来,这依然是能够想到的最佳结果。尊重城市的历史和文化,福州确实有着丰厚的底蕴,八十年代的苏州也是如此。
(复原后的立面,屋盖僵直呆板。)
但是,采用“南禅寺”式的方案,将清代添加的外檐拆除,从而一键复原,回复到吴越国时的原貌。这一方案不无争议。从实际结果看,复原后的大殿看似质朴,外形却很僵直。屋盖的戗脊和正脊尤其呆板且不合比例。同样是短促的正脊,平顺天台庵大殿就自然舒展,给人留下多少美丽的想象!另外,拆掉外檐,打开前廊,对于古老木构来说未必有利。福州湿润多雨,暴露在外难免朽烂。看檐下的斗拱以及殿内的大小构件,许多都是新替换的。中国注重文物的原真性,但日本每隔若干年就原样重建的作法也不失因地制宜。只有传承才能永续,值得借鉴!
(檐下大量替换的新构件,工艺粗糙,皿斗的特征已不明显。)
(昂嘴的曲线雕饰,同见于日本“大佛样”。)
(前廊的平暗,月梁形的乳栿,以丁头拱和栌斗内出跳的华拱承托。)
(下昂长达两架,压在金柱柱头华拱的后尾之下。)
(山面下昂长达三架,和斜梁类似的古老做法。)
(丁栿和后乳栿都插入后金柱内,以丁头拱承托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