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大教授实验揭秘小龙虾:刷新认知

2016/5/5 9:05:38 次浏览 分类:科技资讯

来源:现代快报   作者:-

最近,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黄成,带着他的学生做了龙虾实验,还原小龙虾滴真面目!

万万想不到,他们发现,小龙虾并不喜欢污水环境,也不爱吃腐食。

【实验揭秘】小龙虾喜欢污水?

NO:八成小龙虾选择清水环境

黄成告诉记者,他和学生们做过一个迷宫实验。

↑↑↑实验用的迷宫道具

“用一个三角形的塑料框做成迷宫结构,其中设置了三个圆形的洞穴,把100只龙虾放在其中一个洞穴中,这个洞穴的水是正常河道里的水。另外的两个洞穴,一个是干净的清水,一个是污染严重的水,有很浓的氯化铵气味。我们放开闸道,看龙虾如何选择。”

黄成说,他们多次实验发现,每次都是80%左右的龙虾直接爬向清水洞穴,另外20%左右的龙虾爬向污水洞穴。“20%爬向污水洞穴的龙虾中,又有5%会回头,其他的龙虾最终就在污水中慢慢死去。”

那么,为什么大家经常看到龙虾呆在污水环境里呢?黄成解释说,那是因为河道本身环境比较差,龙虾只能选择在污水中生存。“只能说龙虾比鱼、螃蟹的耐受性要强,它比较能适应污浊的环境。”他同时强调,如果是用轻微污水和自来水比较的话,大多龙虾会选择在轻微污水中生活。“那是因为清水中什么生物也没有,而轻微污水中有一些生物可以供龙虾吃。”

龙虾喜欢吃腐食?

NO:它们更喜欢新鲜食物

黄成带领学生们也做了一组实验。他们将新鲜的肉和臭肉放到实验龙虾面前。然后通过观察发现,绝大多数龙虾都喜欢吃新鲜肉。“这就像绝大多数人喜欢吃新鲜豆腐,少数人喜欢吃臭豆腐一样。”黄成表示,他们发现吃腐肉的龙虾,在下次再遇到腐肉时,还会继续吃。而没有吃过腐肉的龙虾,当面对新鲜肉和腐肉时,它们通过气味判断后,会选择新鲜肉。“龙虾的嗅觉很灵敏。”

你所不知道的龙虾世界

【爱格斗,还自相残杀!】

黄成说,他们在实验中,还会研究龙虾的性情和行为模式。记者在位于南大仙林校区生科院C112的实验室里看到,这里有数百只龙虾,被师生们分别养在一些圆形透明塑料盒里。在几个白色长方形塑料盒里,记者看到有的盒子里装有几块石头,有的盒子里什么也没放。黄成说,这是为了观察龙虾的行为模式。

↑↑↑虽然是一母同胞但个头差别很大

“这些龙虾都是一母同胞,是同一天出生的。我们发现,在没遮没挡的环境中,龙虾的死亡率高。而在有石头作为遮挡物的环境中,龙虾死亡率就低。”黄成指着其中一个没遮挡的塑料盒给记者看,里面一共有4只龙虾,其中一只特别大。“那是因为它把自己的同胞兄弟们都吃了。”黄成说,龙虾就像猴子一样,会通过打斗分出老大、老二、老三,然后论资排辈进食,在屡次打斗中的弱者就会被抢着吃掉。

【记忆差,也不爱冒险】

黄成介绍:“我们的学生将100只龙虾放到一个迷宫里,然后在迷宫的一头固定放上龙虾进食量一半的食物。在另一头,放上龙虾进食量或五分之一,或一半,或足够的食物。然后让龙虾去反复选择。结果实验做了两个月,龙虾还是随机选择,分不清状况。”

他们断定,龙虾记忆力差,它们属于低级动物,不会归纳总结,学习能力不强。

相关资讯

  • 中国专家找到植物防御机制“闸门”

    来源:科技日报 作者:张晔面对不良环境,植物会启动自身的免疫反应,这主要依赖于一种叫作茉莉酸(JA)的植物激素。但伴随生物进化,有的植物对这种激素不再敏感,单纯地依赖茉莉酸无法激发自身的免疫反应。记者3月23日从南京农业大学了解到,该校最新研究发现,植物无法激发…

    2017/3/27 8:55:09
  • 怎样在虚拟的世界中抓住一个真实的球?迪士尼做到了

    来源:腾讯科技 作者:VR次元头戴虚拟现实(VR)头盔,怎么抓住一个真实的球?迪斯尼研究中心(Disney Research)已经研究出一项新技术,可以让用户做到这一点。该技术使用传感器跟踪用户的手、头部和球,然后使用运动预测来追踪VR中的虚拟球,允许用户跟踪并抓住真实的球。在…

    2017/3/23 10:17:34
  • 大堡礁白化已不可逆转:极端高温是主因

    来源:科技日报 作者:-英国《自然》杂志近日发表了一项气候科学研究,科学家对大堡礁过去20年情况的详细分析显示,极端高温正是造成大规模白化事件的主要原因。目前大堡礁已不可能从2016年的严重白化事件中完全恢复,为避免珊瑚礁系统走向绝境,必须立即采取行动缓解全球变暖…

    2017/3/20 8:47:11
  • 太烧钱:超算一个课题花费160万元起步

    来源:科技日报 作者:-从事天文研究的中科院院士崔向群代表,这次关注起了超级计算机。两会期间,她带来了关于促进我国计算基础科学研究的建议。崔向群的切身体会是,在国际上发展迅猛的计算天体物理,在国内却遇上了一个发展瓶颈:计算资源问题。国内虽然已有很多超算中心,…

    2017/3/14 8:58: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