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颗平常的大衣平扣,在温州叫馒头扣,在深圳叫两眼扣,北京叫内平扣,武汉则叫垫扣。
本月,随着中部最大服装辅料交易平台——“壹钮扣”的改版上线,用新版搜索引擎找“馒头扣”或“垫扣”,都能自动翻译成“普通话”:两眼扣,并找出所有相关方言标注的商品,统一推送。
这个“普通话”,就是钮扣的行业标准。为统一行业标准,“壹钮扣”创始人、武汉鸿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丽娟整整花了3年时间。
快时尚“逼宫”传统交易方式
昨日一早,武汉弗雷迪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乐颖飞登录“壹钮扣”,发布一则站内消息:求购一款连衣裙的配套腰带,1500多件,并附上图片。
不到半天,3家辅料商回音:我们有。乐颖飞打开3家网页,订了免费的样品。数小时后,样品经“壹钮扣”的快递免费送到乐颖飞手中。他选定了其中一家,在“壹钮扣”上直接下单,用网银付了款。
整个寻货过程,一天内完成。如果没有这个网络平台,乐颖飞找根腰带要花3-7天。
他会派出采购员,在汉正街辅料批发市场上,拿着照片到相熟商家一家家询问,如果本地没有,还得派人到广州等地寻找,“来回得5天”。
这三五天的时间差,足以决定一个服装款式的成败。
乐颖飞在淘宝上有个网店,一个新款前几年可以流行7-10天,如今只有3-5天的保鲜期。
更何况,一件衣服涉及的辅料超过50种:钮扣、拉链、花边、衬里、填料……部分辅料的型号,如钮扣,数以万计。
一种辅料没到位,衣服就做不出来,多耽搁几天,“其他服装厂就能把本来属于你的市场抢了”。
黄丽娟形容,服装已成为网上高速飞奔的“汽车”,而辅料还是辆“板车”,跟得相当吃力。
“壹钮扣”正试图改装这辆“板车”:今年4月,平台正式运营以来,国内100多个辅料批发商,200多个服装厂网上汇聚,飞速交换信息。去年试运行期间,3个季度的交易总额达到700万元。
非专业平台不通“术语”
实际上,辅料厂商上网交易并不新鲜,成绩却多半不理想。
黄志今年30岁,是一位汉正街“创二代”,几年前从父辈手中接过服装饰品生意,就在淘宝上开了一家网店。结果,网店一年只能卖几千元,“可以忽略不计”。
一个重要原因就是,饰品种类太多,也没有标准,网上沟通比较困难。比如,一朵饰品大花,“我觉得它是牡丹,别人叫它蔷薇,说了半天才知道是同一种形状”。
有辅料商曾向黄丽娟抱怨:在网站上接到一份外地服装厂订单,通过网络传话、传图片,弄了3天都扯不清。最后,派了一个业务员出差,现场沟通,半天搞定。
黄丽娟自己也被行业标准困扰多年。
2000年,黄丽娟毕业一年,辞掉银行的稳定工作,随丈夫雷志雄在汉正街批发钮扣。店铺在永宁巷,不过15平方米,里面就有钮扣上万种。
她得记住这些钮扣的颜色、数量、尺寸、材质、进货地、进货价……很多时候,看上去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扣子,来自不同的生产厂,进价也不同,“弄错了就容易亏本”。
如今,黄丽娟实体店每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,经手的扣子数十万种,更麻烦。
9年前,黄丽娟在阿里巴巴上开店,希望对方能给个专业系统解决方案,包括行业标准、销售数据反馈等,最终没实现。
2008年,黄丽娟决定自建辅料行业交易平台。此时,全国有辅料生产、销售企业约30万家,怎么才能让大家都讲“普通话”?她决定,制定辅料行业标准,就从自己最熟悉的钮扣开始。
3年拜访百家企业定参数
2008年,黄丽娟开始整理钮扣的行业标准,首站学习地选定意大利,“他们生产钮扣超过百年,经验丰富”。
赴意大利一周,黄丽娟了解当地钮扣的材质、名称、优劣判定,暗暗对比国内提法,彻底为钮扣的文化魅力所折服。
回国后,黄丽娟陆续到温州、深圳、广州、宁波、上海等城市,拜访逾百家生产企业,寻找标准的参数。
她发现,如果直通通地询问,多半会换来警惕眼神,只好各种“弯弯绕”:
坐办公室问钮扣的成分、工艺,人家不太愿意讲,到车间一转,有生产氛围就顺理成章了;大制造商一般不愿露底,小企业的口风松很多,黄丽娟从小企业探到基本资料,再回头咨询大企业,两相印证。
寻访过程中,她发现全国有几家大型钮扣生产厂曾联手制定出一份标准。然而,这份标准有很多部分无法跟国际接轨。
如“两眼扣”中的“两”,国际通行的表达方式是“double”(双),而这份标准上写的是“two”(二)。
黄丽娟与不少外企打过交道,她知道,“按这份钮扣标准没法接外单”。
她用了3年时间,搭好钮扣新标准的基本框架。尔后,根据市场变化一直完善补充。
现在,这个平台的标准已涉及钮扣、花边、拉链、织带、饰品、衣架、商标、模特、工具等17大服装辅料品类的415个分类。
昨日,记者从“壹钮扣”后台看到,最新的钮扣标准包括材质、花色、形状、厚度、用途等14个范畴的888个属性,仅钮孔就有14种,钮脚就有16种。
3城“追”来专业人才
标准定好后,如何嫁接到互联网平台?黄丽娟发现,她手边没有做网络平台的专业技术人才。
当时,黄丽娟走访深圳、北京、上海多地技术公司,“人家觉得钮扣生意小,不理我”。她只好试用通用版本,前后用了5个,“都不行,只能找专人设计”。
2010年,黄丽娟看中北京新华书店北发网的技术总监冯若珊。冯若珊却觉得,“这汉正街老板看大家都开网站,一时头脑发热”。
黄丽娟没有放弃,一遇到技术问题就打电话给冯若珊。冯若珊工作换到哪个城市,黄丽娟就追到哪个城市,最终打动了冯若珊。
随后,黄丽娟从深圳找来营运总监,在腾讯、湖北安卓公司网罗一批人才。如今,鸿马公司的营运技术团队有近50人。
去年,专业团队拿出“壹钮扣”第一版上线试运营。这一版类似淘宝“天猫”,却引来客户的不满:订货窗口只能下单,不能订免费样本;追单还要重新填订单的参数,太复杂……
“我们这样的专业平台没有先例可循,只能边错边改。”去年一年,“壹钮扣”大小修订10多次。
团队思路越来越清晰,这里不仅要提供网上的店铺,更要注重专业化、标准化的精准服务。
如今,“壹钮扣”第三版即将上线,语音搜索等功能正在开发。将来,在分析交易的大数据后,准备将过滤后的专业信息推送给辅料厂商。
黄丽娟打算,2016年将“壹钮扣”推向全国,2018年争取挂牌上市。她觉得,“唯有前进,才能守住繁华”。
“壹钮扣”创始人黄丽娟介绍网站功能和特点 记者许魏巍 摄
链接>>>
昨日,记者从汉正街了解到,汉正街副食行业网络平台将在近日启动建设。
这个网站是几位汉正街老商户的子女联手创立,主要进行副食行业的网络交易、专业服务。待平台上线,因为旧城改造而缩小的汉正街副食板块,将在互联网上“满血复活”。新的汉正街副食板块将不具备仓储功能,不会增加中心城区交通压力。
汉正街管委会负责人徐盛敏介绍,如今,类似的行业互联网平台在汉正街已有20多个。其中,比较成熟的行业平台有“翠园礼品”和“壹钮扣”,分别吸引了数百家汉正街商户。
年底,汉正街电子商务还有一个大动作:启动综合服务平台建设,准备开设电子导购地图。市民在手机上点开电子地图,可根据实时导航,穿行在人潮攒动的汉正街,轻松找到想要购买的物品。
未来,以这个综合服务平台为龙头,数十个行业平台为“触手”,汉正街将形成一个大型网站群,在网络世界延续繁华。
据介绍,2005年前后,汉正街商户陆续开始触网,在阿里巴巴、淘宝等平台开店,多半是单兵作战,有零星交易。
近年,在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新常态下,汉正街商户明显感到经营压力增大。此时,80后创二代逐步接班,相比上一代汉正街人,更亲近互联网,藉此突破的愿望强烈。
2013年以后,国内互联网O2O平台兴起,汉正街电子商务发展加速,开始出现行业网络,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专业服务,启动了商户抱团发展模式,部分产品销售商向网络服务商转型。
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,汉正街6000多经营户已实现网上交易,约占商户总数的30%。
(记者杨菁 通讯员杨莉)